近年来,簕竹镇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把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作为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深化平安建设的强基工程,按照“资源整合、协调联动、运转高效、便民利民”的工作原则,突出“实体化、实效化、实战化”,扎实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和实体化运行,有效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2024年1-10月,镇综治中心共受理矛盾纠纷25宗,化解率100%,实现群众诉求“一站式解决”,纠纷化解“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
突出“实体化”,统筹建强“1”个核心
簕竹镇依据“办公场所最小化,服务群众最大化”原则,整合现有资源和力量,高位推动“硬件”设施建设,全面完成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提档升级,科学设置“五室一厅”,装备“粤平安”“雪亮工程”和视联网等信息平台,辖区重点部位布局安装192个视频监控,9个村(社区)“天网”全覆盖,实现“一屏观全域”。同时,综治中心与信访超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社会矛盾调解中心等完成硬件资源整合,实现“多中心合一、一中心多用”。在“软件”机制建设方面,建立健全“首问负责制”“中心吹哨、部门报到”、工作例会、风险研判、上下联动等配套机制,推行“接访大厅集中受理、进驻部门分流办理”的“一站式”服务模式,打造全镇社会治理“最强大脑”,做到“1”个中心牵头总协调,多部门“随叫随驻”联动协作,有效解决以往基层综治力量分散、服务群众效率不高等问题。
突出“实效化”,融合用好“6”大力量
强化纵向专业引领,以公、检、法、司为“排头兵”,以平安法治、综合执法、经济发展、公共服务四大委员会为补充,采取常驻、轮驻、随叫随驻等形式驻点综治中心,实行“中心吹哨,部门报到”的运行模式,为群众提供自然资源、道路交通、婚姻家庭、劳动争议等矛盾纠纷化解服务。如日前,永安村一施工工人杨某在施工过程中不慎受伤,与包工头产生工伤赔偿纠纷。镇综治中心联合镇相关职能部门、驻村律师、司法工作者组织开展多场次调处和释法解疑,最终当事人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并签订协议,包工头现场支付赔偿费用。今年来,共调处矛盾纠纷25宗,其中联合调处5宗,为外来务工人员讨回拖欠工资5宗,指引群众行诉讼途径2宗。
强化横向协同联动,构建“镇党委-村党组织-自然村党小组-党员联系户”网格工作体系,遵循“以人定网、分级管网”的原则,把104个小网格优化设置为18个综合网格,配备网格员46名,因地制宜划分综合网格内部的地、人、事、物,健全巡查走访、吹哨联动、为民代办等机制,依托“粤平安”社会治理云平台,组织引领网格队伍做好信息收集、风险排查和矛盾纠纷化解等工作,努力实现大事全网推动、小事格内解决、问题就地清零。2024年上半年,共计录入网格事件24467件,活跃网格覆盖率达到100%。
突出“实战化”,充分发挥“N”方作用
汇集吸纳村内老党员、乡贤、宗族亲老、村居法律顾问等多元力量组建调解员库,结合治安联防队员、人民调解员、村民小组长、社工等“信息员”的“探头”作用,全面细致排查化解辖区内各类矛盾纠纷,推动矛盾风险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构建新时代群防共治模式。目前,全镇共有法律明白人36人,组建了“六支队伍”包括群防群治队伍7支共213人,建设了“好人队伍”60人、人民调解队伍31人、法治工作队伍29人、治安联防队伍59人、心理服务队伍2人、护校安园队伍50人。每逢开学季,榄根村、红光社区发动辖区居民组建“义警”“志愿警察”“护学巡逻队”等群防群治队伍,辖区乡贤、复退军人、热心群众等力量等居民纷纷加入护学行动;同时,充分发挥他们对辖区内“人、事、物”熟悉的优势,主动听取群众诉求,搜集线索,及时掌握社区动态,利用喝茶聊天、走访入户等方式化解大量社区矛盾纠纷,并提供案件线索破获多宗治安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