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最后一车混凝土浇筑完成,太平镇水浪村委村口村的排水渠修缮工程顺利竣工。这条昔日杂草丛生、淤泥堆积的灌溉水渠,如今以崭新的面貌蜿蜒于田间,汩汩清流浸润着沿途的百亩良田,村庄的整体形象也大大提升,成为水浪村党委坚持党建引领,党群合力绘好和美乡村“新图景”的生动写照。
问需于民:党群共议谋良策
“过去的水渠过于狭窄导致淤泥堆积、杂草丛生,旱时缺水雨时积涝,大伙儿早就盼着能改造提升!”村民苏伯站在新渠旁感慨道。
2024年,太平镇撂荒地复耕工作稳步推进,耕种面积大幅增加,而灌溉设施未同步升级,致使村口村农田灌溉矛盾日益凸显。如何让老渠焕新满足灌溉需求?水浪村党委积极探索“党建+互助”工作模式,由镇村党员干部牵头,联合“百千万工程”互助工作队成立“田间议事小组”,结合“四个万家”普遍直接联系群众活动,用好民情日志“一线六民”工作法,进村入户收集村民意见建议40余条,将“水渠深度加深”“弯道拓宽防堵塞”等20余条有效建议整理成册,并提交施工设计方。同时,利用村口文化楼等党群活动阵地,组织党员群众、互助工作队成员召开“板凳议事会”3场,与施工方面对面研究讨论建设方案,充分听取并吸纳村民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施工图纸。
凝聚合力:多方联动破难题
随着项目启动推进,水渠沿线杂草丛生、机械难以进场等难题也赫然摆在眼前,若等施工队处理,工期至少延误一周。为此,水浪村党委发挥组织引领作用,把项目现场清障除杂工作纳入为民服务事项清单,列为人居环境整治行动重要任务,依托党建共建、主题党日活动等,联动上级派驻单位和属地企业党员、镇村党员干部、互助工作队队员、党员志愿等力量,深入项目现场清理树木杂草、清运石头杂物。通过连续三天的攻坚行动,一条“临时施工通道”被打通,有效推进项目建设。
此外,面对项目资金紧缺、工期紧张的问题,在村党委的宣传发动下,党员群众积极投工投劳参与施工建设,热心乡贤主动捐赠闲置砖石50余方,有效缓解了人力成本和建筑物料采购支出,实现工程成本降低15%、项目进度较预期提前10天,为排水渠修缮工程的高效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也成为党群同心、共建乡村的生动注脚 。
共建共享:水渠变身“连心渠”
如今,新水渠不仅承担着灌溉使命,村党委还积极推动其成为凝聚民心的纽带。一方面,结合绿美乡村建设,在渠畔空地规划乡村绿化点位,积极引导党员群众通过认捐认种方式参与乡村绿化美化行动,并邀请林业技术员指导村民种植青梅、嘉宝果等本土特色经济作物,沿线打造“绿美生态长廊”。另一方面,依托网格化管护机制,推进党员设岗定责,明确划分清淤清堵、河道绿化管护等5个责任岗,并采取党群积分制激励措施,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推动形成党员带头、互助工作队联动、群众参与的管护格局,让“共建共享和美乡村”的理念深入人心。
令人欣喜的是,改造后的水渠流量提高了45%,农田灌溉水利用率提高了15%,灌溉覆盖面积增加约10亩,有效保证农田灌溉用水畅通,为全村的农业生产打下了坚实的保障。一条水渠,流淌的不仅是灌溉之水,更是乡村振兴的“活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