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8月25日是第25个全国残疾预防日。
在众多可能引发残疾的因素中,工伤事故和职业病不容忽视,它们对职工的生命健康构成了极大威胁。
工伤事故一旦发生,轻者可能导致职工受伤,影响正常工作与生活;重者则可能造成肢体残缺、器官功能丧失,甚至危及生命,给职工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打击。
值得注意的是,绝大多数工伤事故并非不可避免。
通过加强安全教育培训,增强职工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完善安全管理制度,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加大安全投入,改善工作条件等措施,能够有效降低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率。
对此,本期《安全你我他》节目,特别邀请到广东省工伤康复中心工伤保险服务管理科主任刘辉霞博士,分享如何做好工伤预防,防止因工致残事故的发生!
主持人:工伤预防在残疾预防中占据着怎样重要的地位?
刘辉霞:根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的信息,我国残疾人总数超8500万,约占总人数的6%。根据《2023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包含未致残的工伤(轻微伤)和因工死亡(约2.5万-3万人/年)。全年认定(工伤)人数:198.5万人,全年评定伤残等级人数=111.5万人,其中1-4级10%~15%;5-6级15%~20%;7-10级65%~75% 。从中可以看出,工伤是导致青壮年残疾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中更为突出,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工伤认定人次达到120万次余,显示国内公司。工伤预防通过加强工伤预防宣传培训,增强工伤预防意识、知识和技能,提前排查工伤风险因素与隐患、规范操作流程,加强个人防护等,从源头减少因工作伤害导致的残疾,是残疾预防体系里最具主动性和可控性的一环,也是一项投入产出收益最大的投资。做好工伤预防,能大幅降低因工致残的发生率,减轻个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是残疾预防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环节。
主持人:企业为什么要做好工伤预防,不做好工伤预防会有哪些影响?
刘辉霞:企业做好工伤预防,既能保障员工的生命健康,减少因工致残带来的家庭悲剧,也能降低企业因事故导致的经济损失,比如医疗费、赔偿金、设备维修费和企业工伤保险费等;同时,良好的安全管理不仅能提升企业的信誉和员工的凝聚力与向心力,还能促进企业的稳步发展,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
企业如果不重视工伤预防,导致事故频发多发,这不仅会导致员工残疾,影响其家庭生活与家人关系,导致因伤致残、因伤返贫,同时企业也会面临人力资源损失和高额的赔偿费用、生产中断的可能,甚至可能被有关部门处罚、吊销营业执照,明显损害企业的社会形象,导致员工流失,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当然也会影响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发展。尤其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过程中,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工伤预防必须先行。
所以我们经常说的,做好工伤预防不仅是员工和家人对企业管理者的期盼,也是生产经营所必须,是国家对企业管理者的要求,是家庭幸福、社会稳定的源泉。我想和广大企业家朋友说一句的是:工伤预防或安全生产投入不是成本,而是回报最高的生产性投资。
主持人:哪些常见的工作场景或行业存在较高的工伤致残风险?
刘辉霞:以下几类场景和行业风险相对较高:
1、建筑行业:高空作业、物体打击、机械伤害等情况多发,易导致骨折、颅脑损伤、瘫痪等中重度残疾。
2、制造业:机床操作、冲压加工等环节,可能出现肢体切割、碾压等伤害。
3、交通运输业:货车司机、物流装卸等工作,面临交通事故、重物砸伤的风险。
4、矿山开采:井下作业存在坍塌、瓦斯爆炸、粉尘危害等,可能造成全身多处损伤或尘肺病等致残性疾病。
5、电力行业:高压电操作若违规,易引发触电,导致肢体坏死或神经系统损伤。
主持人:企业应如何建立有效的工伤预防管理体系来降低员工残疾风险?
刘辉霞:企业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宣传:做到工伤预防随处可见可听,让工伤预防的意识深入人心。
2、健全制度:制定安全生产操作规程、风险排查制度、应急处理预案等,明确各岗位的安全职责。
3、做好风险管控:定期对工作场所、设备设施进行安全检查,对高风险环节进行专项评估并整改。
4、做实培训教育:新员工上岗前必须接受安全培训,定期组织在岗员工学习安全知识和应急技能。
5、做好个人防护:为员工配备合格的劳动防护用品,如安全帽、防护手套、安全带等,并监督正确使用。
6、做好健康监测:定期组织员工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因工作引发的健康问题。
主持人:员工自身可以通过哪些具体方式增强工伤预防意识以避免残疾发生?
刘辉霞:员工可以这样做:
1、主动学习:认真参加企业的工伤预防与安全生产宣传培训,了解本岗位的风险点和防范措施,熟记操作规程。
2、辨识工伤风险因素:学会辨识个人岗位上的风险因素,并懂得如何排除与应对风险。
3、规范操作规程:严格按照工作流程作业,不图省事违规操作,比如不随意拆除设备安全装置。
4、正确佩戴防护品:上岗时按要求佩戴好防护用品,不要嫌麻烦或自作主张。
5、及时报告:一旦发现设备故障、安全隐患或身体不适时,第一时间向管理人员报告,不隐瞒。
6、参与应急演练:积极参加企业组织的应急演练,掌握自救互救技能,遇到意外能及时应对。
通过以上措施,努力做到“四不伤害”,降低或避免事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