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今新兴县地域为百越(粤)地。
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分全国为36郡,广东省仅粤北一部分属长沙郡。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军南征百越,在百越地增置南海郡、桂林郡、象郡3个郡,今新兴县地域属南海郡。秦末(公元前206年),南海郡赵佗并岭南3郡,自立南越国,今新兴县地域属南越国辖地。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今新兴县地域设置临允县(县治在今新兴县新城镇)属合浦郡(郡治在今徐闻县),此为新兴县置县之始。
赤壁大战后,建安十五年(210年),交州迁到南海郡番禺县(今广州市),临允县属交州合浦郡。
三国(吴)黄武五年(226年),临允县改属广州苍梧郡(郡治在今广西梧州)。
西晋,从临允县分置出新宁县(县治在今新兴县新城镇)。东晋永和七年(351年),从苍梧郡分置出新宁郡,从临允县分置出单堞县(县治在今新兴县东成镇丹碟村)。因新宁郡郡治在新宁县,郡县同名,所以新宁县改名为新兴县。时新宁郡领临允、新兴、单堞3个县。
南朝宋元嘉年间(424—453年),新兴县改称新城县,仍隶属新宁郡(郡治迁至南兴县)。时新宁郡管辖的县增至14个,分别是:博林(今高要市博洞村)、南兴(县治在今新兴县城东北十里,即洞口镇三挺、都吉附近)、临允(今新兴县地域,县治在今新兴县新城镇)、甘泉(即甘东,今阳春市西北部)、新城(县治在今新兴县新城镇)、单堞(县治在今新兴县东成镇丹碟村)、龙潭(县治在今新兴县天堂镇龙坪村的龙潭寨)、抚纳(今高要市南部)以及威平、平乡、城阳、威化、初兴、归顺县。南齐时期(479—502年),新宁郡治移至博林县。
梁天监二年(503年),新城县复名新兴县。梁普通四年(523年)设置新州,辖新宁郡,新州总管府设在新兴县。同时,新宁郡治迁回新兴县,置索卢县(县治在今新兴县集成镇夏卢村)入新宁郡。其时,新宁郡辖14个县:新兴、南兴、索卢、博林、威平、龙潭、平乡、城阳、威化、初兴、抚纳、归顺、流南(在今阳春市西北部)、西城县(在今阳春市西南部)。
隋开皇九年(589年),废除新宁郡,将南兴、新城等14个县合并为新兴、索卢、抚纳、铜陵(县治在今阳春市石望镇平地村,581年龙潭县迁至此地后改名为铜陵县)、博林5个县,隶属于新州。大业三年(607年),改州为郡,废除新州,撤销索卢县并入新兴县,属信安郡(郡治在今肇庆市)。
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置新州,州治在今新兴县新城镇司前村,属广州总管府。同时复置索卢县,从新兴县分置出永顺县,新兴县改名为新昌县(县治迁至今新城镇水东村)。时新州下辖索卢、新昌、单堞、永顺(县治在今云城区腰古镇)4个县。贞观十三年(639年),将高要郡清泰县(今高明市西部)并入新州。天宝元年(742年),新州改为新昌郡,设新兴县,撤销新昌、单堞2个县并入新兴县(县治又迁回司前村的郡治西侧)。乾元元年(758年),新昌郡复名为新州,撤销索卢县并入新兴县,其时新州领新兴、永顺2个县。
五代时期,新州仍沿袭唐制。
宋开宝五年(972年),撤销永顺县并入新兴县。至道三年(997年),时新州(新兴郡)属广南东路,领新兴1个县。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并新州、春州(今阳春市)为新春州,州治在新兴县。天禧四年(1020年),新州与春州分设新州领新兴1个县。
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新州改为新州路,设置新州路总管府于筠城,领新兴县,属江西省广东道(道治在广州)。至元十九年(1282年),新州路复名为新州,降为散州,辖新兴1个县。
明洪武元年(1368年),新州领新兴、阳春、阳江县。洪武二年(1369年)四月三十日,废除新州,重置新兴县,隶属于广东布政司岭西道肇庆府,在新兴县设置广东布政司岭西道行台。
清朝,新兴县先后隶属于广东布政司广肇南韶道、肇高廉罗道、肇罗道、肇阳罗道、广肇罗道肇庆府。
民国时期,新兴县先后属广东省第三、第四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高要县)和广东省第十一行政区。
1949年10月,新兴县解放。新兴县隶属广东省西江专区,1953年属粤中行政公署,1956年2月改属高要专员公署。1958年11月隶属江门专区,同月,新兴、云浮两县合并,称新云县(县治在新兴县城关镇)。1959年1月,新云县改名为新兴县。1961年4月,恢复新兴、云浮两县建制,新兴县隶属肇庆专区专员公署。1968年3月,肇庆专区革命委员会成立,辖新兴县。1970年10月,肇庆专区改为肇庆地区,新兴县隶属肇庆地区。1979年4月,撤销肇庆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肇庆地区行政专员公署。是年,新兴县隶属肇庆地区。1988年1月,地级肇庆市成立,实行市管县体制,新兴县隶属肇庆市。1994年4月,地级云浮市成立,新兴县隶属云浮市。至今,新兴县仍隶属云浮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