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兴人的饮食习俗
发布时间:
新兴县自古便是著名的“鱼米之乡”,一直被誉为是“饭稻羹鱼”之地,唐刘恂的《岭表录异》记载有唐代新、泷(现在的新兴、罗定)二州已开始稻田养鱼,首创了在山间低地塱田或低洼田中稻鱼共生的这种生产技术。肥沃的土地,丰饶的物产,优越的地理环境使得新兴的物产特别丰富。以及自唐代以来,新兴是岭南地区人口最集中的地区之一,经济贸易繁荣,来自北方内地的大量移民,历代王朝派来治理新兴或被贬到新兴的官吏,也都或多或少地带来了中原文化包括饮食文化习俗,这成为了新兴饮食文化存在发展的社会与文化基础。为都为推动新兴饮食文化习俗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一、新兴人的饮食
历史上,新兴人日常传统饮食是以植物性食料为主。主食是五谷,间吃杂粮,辅食是蔬菜,外加肉食,过去,平原地区人民以大米为主,地多田少的山区人民则以苞谷、大米、高梁、红薯、杂豆、洋芋等杂粮为主,现在生活好转,大都以大米为主食。大多数地区习惯一日三餐,以热食、熟食为主。
解放前,新兴人民生活水平低下,“食不着腹,衣不蔽体”者比比皆是。虽然自古素有“鱼米之乡”之称,盛产各种鱼类、稻米,但许多农民受官差、徭役、赋税、地租、高利贷等种种盘削,辛苦一年,到头来所剩无几。一日三餐,一般能吃到小米饭,能填饱肚皮,也算是不错了。春荒死月,大多数农家种点番鬼芋下饭,如番鬼芋米汤、胡萝卜等。农忙时,一日三餐吃饭或杂粮,个别地方不习惯吃早餐,只吃中餐与晚餐,天堂地区人民习惯于每日三餐吃粥,只在墟期时才吃一顿饭。建国后,吃饭问题逐步得以解决,吃饭习俗随之改变。尤其是改革开放后,饮食习俗及食品种类日渐丰富。有蔬果类、肉食类、米面类等品种,蔬果类主要有苦瓜、豆角、茄子、芹菜、白菜、白萝卜、胡萝卜等,以及本县盛产的瓜果:柑桔、菠萝、荔枝、梨、桃、杏、西瓜、甜瓜、黄瓜等。肉食类主要以猪、鸡、狗、牛、鸭、羊、兔等肉类。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县内城乡居民由以米面为主的主食型结构,逐步向主、副食品结构多元化发展,高营养食品有所增加。
新兴日常饮食也较为讲究,家庭主妇大都是熟饭能手,男子擅烹饪的也比比皆是。日常做菜,以炒、焖为主,其次是炖、煮。待客时,蒸、煎、炸、爆、熘、拌、卤样样皆有。油、盐、酱、醋、味精、五香粉、麻辣粉、辣椒粉是制菜的基本调料。菜肴熟食居多,生拌常在夏季和酒席上出现。
新兴人好客,宴席种类繁多,遇有婚丧嫁娶、喜庆寿诞,他们喜欢设宴摆酒,招待宾客以增喜庆热闹气氛,一般都比较讲究排场,筵开数十席(如果地方不够,则在附近空地搭起葵棚设席)者比比皆是,大多要宰猪,杀鸡,牛、羊肉次之。宴席有自己做或请人来做,其宴席种类烦多,有九大簋、十全、十二楼等。配以各种干、鲜蔬果,点心、大米饭。以往农村招待客人用酒,多为当地土法酿制的散装白酒。用香烟招待宾客,烟有抽水烟斗,点火吸食的纸烟、卷烟。
新兴人的岁时节日饮食在《新兴县志》中也有记载:除夕吃团年饭、春节包制粽子、糕饼、糍粑、油角等。“初七人日吃生菜番薯汤或生粉团汤”“夏至节吃狗肉”;“端午节吃粽子”。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岁时节令不同,新兴人的节日饮食也不相同,许多菜点不仅蕴含着优美的掌故轶闻,而且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
二、新兴人的饮食特色
“民以食为天”。 新兴人“会吃”,饮食嗜好较为有特色,饮食习惯因时、因地、因人而异,而且随季节时令的变化而变化,夏秋偏重清淡,冬春偏重浓郁。例如吃饭,新兴人喜欢将精细的粮食相互掺合着做成饭食。又如新兴人喜爱饮汤,又十分懂得通过各式各样的汤水菜肴炖品来调理身体。汤可以是生滚汤也可以是老火汤,汤的主要原料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植物的。不同的时节喝什么汤都是有讲究的,知道汤品是温补或者大补的,家家四季都有不同的汤品更换,男人、女人各有不同,不同身体状况选择不同汤品。不少新兴人都能分析出各种食物是热性还是凉性,都会知道那些菜寒凉,那个菜上火。
版权所有:
主办:
粤公网安备44532102445329号